English

京剧创作需继续探索创新

1999-01-2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

在已经结束的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,15台新创剧目轮番上演,这些戏题材多样,风格各异,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,代表了近年来京剧创作的水平。

但从本次京剧节新创剧目卖票情况来看,并不很理想,人们似乎对新戏还不完全信任。京剧节后,只有获金奖的江苏省京剧院的《骆驼祥子》被长安大戏院邀请于今年二月再次返京商演,更多的戏则是拿了奖,剧团打道回府,戏能否继续演出?是否有市场?还是个未知数。专家和观众一致认为,振兴京剧关键是要出好戏,而要做到这一点,除了做好普及工作外,创作是急待解决的问题。

剧本:不要光想着得奖要把观众放在第一位

本届京剧节上,山西京剧院的新编历史故事剧《大脚皇后》给人意外的惊喜。这出戏并非重大题材,没有大牌导演和名角,舞台表现也很“土气”,但剧情紧凑,戏剧冲突强烈,尤其是它的喜剧色彩浓厚,人物性格鲜明,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。据一些专家反映,有的题材不大适合用京剧来表现,有的戏搞得像歌剧,效果并不理想。《大脚皇后》的作者梁波坦言自己不是为了获奖,而是为了让观众喜欢。人们认为,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出效果,取决于剧作者以何种心态去选材去创作,端正心态,不求功名,把观众放在第一位,才能赢得观众,

观赏性是赢得观众最重要的前提。戏曲本诞生于民间,是俗文化,剧作者贴近百姓的审美情趣,揣摸观众的欣赏心理,注意挖掘戏剧因素,就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共鸣。上海京剧院由连台本戏改编的《狸猫换太子》(第三本),就是一部选材好、舞台表现上乘的成功之作,该剧情节曲折,悬念迭起,引人入胜,观众如潮。天津青年京剧团根据田汉剧作整理演出的《西厢记》,因形式上比较传统,有些年轻人可能接受不了,但老戏迷却听得如醉如痴。对此,一些专家认为,在剧目创作上,应坚持整理改编传统戏、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创作方向,以巩固老观众,吸引新观众。

从闽剧《贬官记》改编的京剧《乌纱记》,在京剧节上也大受欢迎。《贬官记》已得过文华奖,《乌纱记》充分发挥京剧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,节奏加快,唱段利落,轻松活泼,寓庄于谐,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。移植优秀剧目,是中国戏曲的传统,京剧曾有很多成功的移植之作,如《穆桂英挂帅》、《春草闯堂》等。近年来,这种移植少了,对此,专家们提出,戏曲院团应互相交流,做到好戏不自封,多团搬演,多剧种移植,这样既丰富了原作的艺术表现,又使好戏广为传播,是丰富我国戏曲舞台、振兴京剧的好方法。

音乐:手段丰富多彩,唱段难以流传

近年来京剧音乐创作,可谓丰富多彩,兼容并收了许多民间或兄弟剧种的音乐素材,丰富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。此次京剧节上,赤峰市民族艺术剧院演出的《萧观音》,吸收了内蒙古小调音乐,并用马头琴伴奏;乌鲁木齐市京剧团的《红柳滩》使用了新疆木卡姆音乐;湖北省京剧院的《法门众生相》融入了黄梅调。这些,都对烘托剧情、塑造人物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
除此之外,纵观近年的新创剧目,其音乐创作有一个共同倾向,那就是全剧唱段过多,一味高腔、高调并拉长,演员唱得吃力,观众初始听得过瘾,继而则感到太闹,而且唱段难度大,难以传唱,致使成功剧目不少,但唱腔不容易流传开来。本次京剧节参演剧目、根据老戏《法门寺》创作的《法门众生相》中,县令赵廉有一大段唱,演员唱得慷慨激昂,但观众仍觉得不如老戏《法门寺》里那段《嵋坞县在马上》的唱段耐听,这无疑削弱了新戏在观众中的影响。

以上情况的造成,究其原因,在于有的创作者重戏轻曲。过去,剧作者用三个月时间写出《锁麟囊》的本子,程砚秋先生用一年半的时间谱曲,而今往往是写本子用了几个月或半年时间,导演交到作曲者手中时,限令几个星期至多一个月就谱出唱腔,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斟酌。而且有的作曲者进入了一个创作误区,以为音乐多,高腔多,就能高潮迭起,观众就会喜欢。殊不知过犹不及,张弛无度,观众听着反而不喜欢。如此作曲,也易使京剧演员只重唱功,忽视其他三功,这对青年演员的成长也是不利的。

此外,近年来京剧作曲人才匮乏,致使难以有新的突破和创新。这些都限制了京剧好剧目的产生。

现代戏:《骆驼祥子》一枝独秀当代题材仍在探索

本届京剧节上,江苏省京剧院的现代戏《骆驼祥子》令人眼前一亮。这部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剧作,以祥子买车、丢车三起三落的经历为主题,围绕他与虎妞、小福子的感情纠葛,反映了二十年代洋车夫的悲剧。该剧京味浓,京剧程式运用得好,很有时代感,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很成功。专家们称这是继样板戏后,京剧现代戏中最成功的作品。

但另两台反映当代生活的戏则不够理想。描写新疆震区军民抗震救灾的《红柳滩》,情节比较拖沓,舞台表现陈旧;表现城乡文化冲突的《粗粗汉靓靓女》,虽然采用了多种创新手段,如加入电脑舞、哄娃娃舞,融入花鼓调,采用电声乐队伴奏等,但剧本比较粗糙,对观众难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。

京剧现代戏一直是近年来京剧创作的薄弱环节,尤其是反映当代题材的作品少,成功之作更是鲜见,这是使年轻观众远离京剧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本届京剧节上,我们看到了成功之作,看到了希望,但是高质量、受欢迎的现代戏依然不多,需要广大京剧工作者继续努力探索和创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